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半之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多位北约国家领导人几乎同步释放信号,首次公开讨论“停火后的安全保障机制”。
这一动作被广泛解读为和谈进程即将启动的关键标志,也暗示俄罗斯已难以实现全面占领乌克兰或颠覆现政权的初始目标。
彭博社近日披露,十个国家正筹划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总规模可能突破二十万人。
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公开宣称要组建”数十万人规模的保障力量”,虽然德国和意大利至今仍对直接派兵持保留态度。
此前,泽连斯基就曾透露,西方国家成立了一个以英国为首的“志愿联盟”,包含30个国家,都承诺以不同的形式支持乌克兰。
而北约秘书长吕特特意点名两个非北约国家——澳大利亚和日本,称其为“最积极参与者”。
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表态愿意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支持,进一步坐实了这一动向。
作为一个地理上远离欧洲的亚太国家,日本早在三十多年前就通过《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法》介入国际安全事务,而此次涉足乌克兰,则被视为其拓展全球安全角色、应对“周边有事”(暗指台海)的战略延伸。
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卷入,显示乌克兰问题正从区域冲突演变为大国战略的全球性棋盘。
而俄罗斯显然敏锐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反应也来得非常快。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突然抛出关键方案:要求乌克兰安全保障机制必须纳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体系,并在发言中指出保障国名单中应该包括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土耳其等国家。
在拉夫罗夫提出的多国名单中,“中国”被放在了第一位。
这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俄方对西方单边主导安全机制的高度不信任,面对欧美强势逼人,俄罗斯正在积极争取中国的支持,试图把中国也拉入保障体系以制衡西方的意图。
拉夫罗夫的提议绝非偶然。
目前美国主导的提案计划在停火后由美、英、欧盟及北约国家派出“维和部队”,美国主要负责空中支援而非地面部署——这一设计明显意图将中俄排除在外。俄方强烈反对该方案,并试图通过引入中国来重塑谈判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会不会接受拉夫罗夫的邀请,成为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国?
事情显然没那么简单。
首先,泽连斯基政府未必乐意中国介入。不久前,乌克兰还以“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制裁了多家中国企业,显示出基辅对北京的严重不信任。
如果俄罗斯真希望中国参与保障机制,恐怕得先说服特朗普同意,或者将谈判整体移至联合国框架下——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这样的平台自然无法缺席。
其次,从中国一贯立场来看,我们不会轻易被任何一方绑架。是否参与、何时参与、以什么形式参与,终究要基于国家利益和国际公义做出独立判断。
外交部消息人士透露,中方坚持”当事方同意”和”联合国授权”双原则,既不回避大国责任,也不轻易被卷入战略陷阱。
这种审慎态度建立在对局势的清醒认知上:乌克兰危机本质是欧洲安全架构失衡的产物,任何外部力量的介入都需慎之又慎。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拉夫罗夫发声前一周,印度外长苏杰生刚在莫斯科受到高规格接待,俄方承诺共享航天技术和联合开发远东地区,但这些经济红利显然无法兑换为战略层面的支持。
普京清楚意识到,要真正解决乌克兰危机,必须回到安理会框架内,这样一来不仅获得制度性保障,更巧妙利用中国的一票否决权构建防护网。
而这也就意味着印度无法参与核心进程,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国的影响力。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特朗普是否愿意让安理会介入调停?
因为俄方的这个提议会使特朗普陷入两难:“安理会机制”这张牌合情合理,若拒绝则暴露美国独断专行,但若同意则意味着必须接受中国作为平等伙伴参与欧洲安全事务——这恰是华盛顿最不愿看到的场景。
对特朗普而言,最忌惮的不是乌克兰战场失利,而是停战过程会让中俄战略捆绑加深。
这场持续三年多的冲突已让俄罗斯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提升至37%,若在安全领域再形成机制化合作,将彻底改变欧亚大陆的力量平衡。
因此特朗普急于在8月底前促成俄乌首脑会晤,试图用速战速决的方式切断中俄战略协作的深化进程。
眼下,根据特朗普公开透露的信息,普京和泽连斯基很可能在八月底举行面对面会谈,地点暂定瑞士或匈牙利。
如果普京坚持把中国参与作为停战条件之一,特朗普恐怕不得不做出让步。
这一局面也让一直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作为大国身份象征的莫迪,再次意识到,印度未能“入常”的现实困境——没有席位,就连谈判桌都上不去。
莫迪政府近期加速推进”入常”外交,正是对这种等级秩序的应激反应。不过分析指出,即便获得俄罗斯口头支持,印度要想突破现有国际政治天花板仍困难重重。
眼下博弈仍在继续,各方的战略底牌正逐步揭开。
特朗普试图用速成协议锁定战略优势,普京则用多边主义框架破解围堵,欧洲在战略自主与安全依赖间摇摆,而中国成为影响天平走向的关键变量。局势会如何发展,还需要静观其变。